1921-1937年陈嘉庚先生捐建的建筑统计表
群贤建筑群
演武场上的群贤建筑群是依照上海茂旦洋行墨菲的设计,但在兴建过程中,陈嘉庚先生在给校务主任陈延庭的信中,明确要把群贤、同安、集美三座楼的屋盖改用绿琉璃瓦地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式。他认为一个民族抹煞自己民族传统建筑形式而只求模仿洋化的道路,是埋没自己民族的文化建筑艺术,是没有国姓的,是不应该的。为了加强雄伟壮观的效果,中座群贤楼要加高为三层,屋顶采用闽式传统重檐歇山顶。内外廊结合。
群贤楼居中,西侧是同安楼、囊萤楼;东侧是集美楼、映雪楼。占地面积4130m2,建筑面积9576m2,使用面积6382m2。均为细加工的白色花岗岩清水外墙面,衬橙色嘉庚瓦屋面,色彩明快、统一。群贤、集美、同安中间三幢为中式屋顶,两端囊萤、映雪则保留着西式作法,形成中西合壁的搭配。群贤楼两旁两层,下层为半圆形券廊,上层则以方洞中置圆柱,形成方墩、圆柱交替的空间效果,并且与下层维系着既有对比又相呼应的关系,显得典雅独特。而屋脊则由两端向中央依次抬高,且于高屋面两侧增加垂脊,将屋面划分成几段,此种作法协调了过长的平面与大屋顶的比例关系。两侧集美、同安、囊萤、映雪四楼立面延续了群贤楼的处理方法,使这一组建筑有机结合,自成一体。此外在西边和东边对称地位,建筑餐厅厨房厕所等,以完成第一局的建筑计划。

群贤楼群1956修复前
(1)囊萤楼
名称
| 囊萤楼
| 
|
建成时间
| 1922年年底
|
占地面积
| 880㎡
|
建筑面积
| 2403㎡
|
使用面积
| 1646㎡
|
费用
| 6.7万
|
功能
| 学生宿舍
|
建筑状况
| 陈延庭出于节约屋顶空间考虑,用内廊布局,将原设计的大屋顶必为带有水底纳瓜的室外平台
|
有关事件
| “囊萤”是以囊盛萤。《晋书·车胤传》:“(胤)林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帽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李中《寄刘均明府》诗:“三十年前共苦辛,囊萤曾寄此烟岑。”楼名幅他指定寄他的胞弟陈敬贤先生写成。
|
(2)同安楼
名称
| 同安楼
| 
|
建成时间
| 1922.7
|
占地面积
| 535㎡
|
建筑面积
| 1070㎡
|
使用面积
| 698㎡
|
费用
| 3.2万
|
结构
| 石、木
|
功能
| 公共教室
|
有关事件
| 以地名命名。楼名是林文庆校长拟定请求陈嘉庚先生同意。
|
(3)群贤楼
名称
| 群贤楼
| 
|
建成时间
| 1922年
|
占地面积
| 1334㎡
|
建筑面积
| 2725㎡
|
使用面积
| 1843㎡
|
费用
| 9.5万
|
功能
| 会堂、教室
|
建筑状况
| 正中为闽式重檐“三川脊”歇山顶,覆绿色琉璃瓦屋面,以七架叠梁式构架支撑。主脊以雕也花砖砌筑而成,垂脊之尾端顺势向上扬起,以花草做装饰,歇山顶的山墙塑凤凰、云纹、花草等各种优美图案。屋顶与西洋屋身之间以四个华丽的吊筒细节做为过渡。
|
有关事件
| 群贤的意思是联系会合,《荀子·非十二子》:“壹统类而群天下之英杰”。楼名由林文庆书写来刻石之。
|
(4)集美楼
名称
| 集美楼
| 
|
建成时间
| 1922.5
|
占地面积
| 535㎡
|
建筑面积
| 1070㎡
|
使用面积
| 681㎡
|
费用
| 3.2万
|
结构
| 石、木
|
功能
| 图书馆宿舍
|
有关事件
| 楼名是林文庆校长拟定请求陈嘉庚先生同意以地名命名。是在陈嘉庚先生赴新加坡后陈延庭主持完成。
|
(5)映雪楼
名称
| 映雪楼
| 
|
建成时间
| 1922.2
|
占地面积
| 846㎡
|
建筑面积
| 2308㎡
|
使用面积
| 1523㎡
|
费用
| 6.7万
|
功能
| 学生宿舍
|
建筑状况
| 在1923年暑假将顶层改为与囊萤楼相同的向阳房间和平台
|
有关事件
| “映雪”是据《尚书录》卷四“孙康,晋就兆人,性敏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楼名是陈嘉庚先生最早拟定的,他亲自写成。
|
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回原址添建的校舍
抗日战争中,日寇拆毁厦大建筑房屋数处。战争胜利后厦大由长汀迁回原址,在校长汪德耀的带领下进行大量的建筑修复和新建工作。到1947年为止,据《厦门大学校舍之兴毁与复兴之计划》一文之记载以及有据可查新建复建有:大白城山教员宿舍平屋七座、敬贤楼教室宿舍一座、笃行楼一座、工学馆一座、机械工厂一座、修建运动场以及其它零星建筑。修复工程有:群贤五栋楼、博学楼、东西厨房、东膳厅、传达室、两厕所、东厨房后浴室等十二座以及校外工程。
1950年到1955年陈嘉庚主持扩建的厦大建筑统计表
建南建筑群
1950年9月13日,陈嘉庚到厦大视察,勘定在学生公社后面的小山岗上建大礼堂。1950年11月6日,请新加坡陈永裕绘图纸。建南建筑群定于演武场东南方,总建筑面积24717平方米,建于原墨菲规划的第二区位置。该组建筑群利用地形,将前面洼地开辟成一个半椭圆形的大运动场,把仅靠大楼的山坡削砌出25级可容纳观众两万人的看台。 布局排列自成轴线,不受以群贤建筑群的中轴线的限制。建南大会堂左右分别为南安楼、成义楼以及南光楼、成智楼四楼,中间三幢为绿色琉璃瓦覆盖的闽南大屋顶。运动场与看台都是弧形或叫半月形。佛学家、书法家虞愚先生为之命名并题写“上弦场”三字。
建南大会堂楼群
(1)成义楼
名称
| 成义楼
| 
|
建成时间
| 1952年
|
占地面积
| 1868㎡
|
建筑面积
| 5633㎡
|
使用面积
| 4181㎡
|
层数
| 3层
|
费用
| 24.00万
|
设计用途
| 教学
|
现在用途
| 教学
|
结构
| 石、木与混合
|
楼名命名
| 成义楼命名是用李光前先生大公子李成义名字命名的。陈嘉庚先生命名的寓意,我们分析,有其含义:一方面是间接纪念捐资那样的李光前先生的贡献;另一方面也企望李光前先生后代能继父志,继续捐资办学。
|
(2)南安楼
名称
| 南安楼
| 
|
建成时间
| 1954年
|
占地面积
| 1540㎡
|
建筑面积
| 4619㎡
|
使用面积
| 3416㎡
|
层数
| 3层
|
费用
| 20.00万
|
设计用途
| 教学
|
现在用途
| 教学
|
结构
| 石、木与混合
|
楼名命名
| 南安楼的命名很明显在纪念李光前先生及南安其他捐资办学的华侨。
|
(3)建南大礼堂
名称
| 建南大礼堂
| 
|
建成时间
| 1954年
|
占地面积
| 2808㎡
|
建筑面积
| 5954㎡
|
使用面积
| 4671㎡
|
费用
| 46.30万
|
设计用途
| 会堂
|
现在用途
| 会堂
|
结构
| 石木钢结构
|
楼名命名
| 建南大会堂命名由来,据刘建寅工程师及原建筑部主任陈永定同志介绍:陈嘉庚先生很注意避开宗教色彩,所以叫大会堂,不叫大礼堂。再者由于捐赠巨资的李光前先生原籍是福建南安人,缩写就成为建南,全称即建南大会堂,以示纪念。
另一种说法为:而“建南”大礼堂则是与集美学校的“福南”大礼堂相呼应,两者合起来即是“福建南部”,寓意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是福建南部教育基地。
|
(4)南光楼
名称
| 南光楼
| 
|
建成时间
| 1954年
|
占地面积
| 1363㎡
|
建筑面积
| 4441㎡
|
使用面积
| 3284㎡
|
费用
| 27.00万
|
设计用途
| 教学
|
现在用途
| 教学
|
结构
| 石、木与混合
|
楼名命名
| 南光楼的命名,陈嘉庚健在之时,虽然没有公开言明,而据笔者访问陈永定、刘建寅、李成樾等同志,他们一致认为不外两种意思:一是颂扬南安华侨捐资办学之光;二是南安国光之缩或南安李光前中取最有意义的两个字。不管那一种,都是间接为李光前先生捐资办学作纪念。
|
(5)成智楼
名称
| 成智楼
| 
|
建成时间
| 1952年
|
占地面积
| 1592㎡
|
建筑面积
| 4070㎡
|
使用面积
| 2391㎡
|
费用
| 18.00万
|
设计用途
| 图书馆
|
现在用途
| 教学
|
结构
| 石、木
|
楼名命名
| 成智楼命名是陈嘉庚用李光前二公子李成智名字命名的。
|
芙蓉楼群
建国后,在校园中心绕原水田辟芙蓉园,建芙蓉第一到第四四座。芙蓉园作为整个校园的中心景观,统帅全局。芙蓉第四座取代了原墨菲规划中的第三区建筑群,而将整个校园规划的中心由东南部移至中心位置。 “我们的计划是原宿舍和住宅距离教课研究试验等室较为遥远,且与国防线上的乌里山炮台相逼近,故此,将全部建筑物改移在大南新村与东边宫口之间,来充实圈绕水田的配境,亦是一个局部场面,较为热闹” 。并自东边宫口起至博学楼南东边溪西岸,均以条石砌筑溪岸,溪上架石板桥。
芙蓉楼群共有四幢,建筑面积15387m2。主体建筑高三层,局部加高为四至五层,首层为梁柱式外廊,顶层为藏于屋檐滴水下的拱券式外廊。都是中式屋顶、西式屋身的外廊建筑样式,彩角柱、清水外墙面,个别侧面混水墙面。芙蓉第一、第二、第三的入口上方和两侧角楼采用了传统的歇山顶, 其余部分则为连续的 “断檐升箭口”屋顶形式,舒展的水平屋面和柱廊加强了整体的平和感。另外一幢芙蓉第一学生膳厅,1951年建成,一层,占地面积437平方米,使用面积356平方米,耗建筑费1.5万元,为砖石木结构。

芙蓉楼群远景图
(1)芙蓉一
名称
| 芙蓉一
| 
|
建成时间
| 1951年
|
占地面积
| 1154㎡
|
建筑面积
| 3462㎡
|
使用面积
| 1836㎡
|
层数
| 3层
|
费用
| 14.9万
|
设计用途
| 学生宿舍
|
现在用途
| 学生宿舍
|
结构
| 砖、石、木
|
建筑状况
| 面宽118.377米,进深11.74米。
|
(2)芙蓉二
名称
| 芙蓉二
| 
|
建成时间
| 1953年
|
占地面积
| 1397㎡
|
建筑面积
| 4653㎡
|
使用面积
| 2264㎡
|
层数
| 3层
|
费用
| 18万
|
设计用途
| 学生宿舍
|
现在用途
| 学生宿舍
|
结构
| 砖、石、木
|
建筑状况
| 在兼爱楼笃行楼两楼的废墟上建筑的888人学生宿舍。面宽124.4米,进深12.6米。
|
(3)芙蓉三
名称
| 芙蓉三
| 
|
建成时间
| 1954年
|
占地面积
| 1050㎡
|
建筑面积
| 3335㎡
|
使用面积
| 1657㎡
|
层数
| 3层
|
费用
| 15万
|
设计用途
| 单身教工宿舍
|
现在用途
| 学生宿舍
|
结构
| 砖、石、木
|
建筑状况
| 面宽100.3米,进深12.68米。中间南侧突出部位,北侧平直,中间突出部位到第三层上人平顶屋面上收缩,后面再加两层,共五层。中间突出部位第四层楼板前面也有上人天台,北面才是房间,保持单列外廊式。
|
(4)芙蓉四
名称
| 芙蓉四
| 
|
建成时间
| 1953年
|
占地面积
| 1312㎡
|
建筑面积
| 3937㎡
|
使用面积
| 2206㎡
|
层数
| 3层
|
费用
| 10万
|
设计用途
| 学生宿舍
|
现在用途
| 学生宿舍
|
结构
| 砖、石、木
|
建筑状况
| 楼面宽101.299米,进深14.555米。墙体以花岗岩条石砌筑、红色清水砖作装饰镶砌,楼面为木结构上铺红色地砖。屋面为双坡西式屋顶,上铺红色机平瓦。拱券、栏杆及窗套均为西式装饰。西北角紧靠于芙蓉第二。为节约造价,采用中国式本地瓦普通屋面,粗加工的各种规格白色花岗岩砌筑,朴素简单。
|
(5)博学楼(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
名称
| 博学楼
| 
|
建成时间
| 1923年
|
占地面积
| 794㎡
|
建筑面积
| 2383㎡
|
使用面积
| 1463㎡
|
层数
| 3层
|
费用
| 6.6万
|
设计用途
| 教职工宿舍
|
现在用途
| 人类博物馆
|
结构
| 石、木
|
建筑状况
| 楼面宽44.9米,进深19.97米。
平面呈内廊式布局。墙体为花岗岩条石砌筑,楼面为木结构上铺红色地砖。屋面双坡西式屋顶,上铺红色机平瓦。平面开间大小不一,三楼更地处以群贤楼为主的主建筑群的东侧,主出入口放在西侧,底层加门廊,上层加外廊,内走廊的南半段进深浅,北半段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