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鹰架的拆落,历时6个月的群贤楼保护修缮工程终于划上了圆满的句号。矗立在校主陈嘉庚先生铜像身后的群贤楼,以“修旧如旧”后的新的风貌,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寓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得称的群贤楼,作为“一主四从”的中央大楼,座落在广阔的演武场上,以其古朴庄重的恢弘气势和中西合璧的鲜明特色,彰显着巨大的张力和强烈的视觉效果。群贤楼分为主楼、副楼,组成“⊥”形平面的布局格式,主楼三层重檐歇山顶、副楼二层歇山顶建筑,采用既防潮防蚁又坚固耐久的花岗岩条石为建材,从基础、墙面、柱子、踏步,到门框、窗棂,多种形式砌法,几何线条图案装饰,给人一种不仅美观大方,而且稳定坚牢、不可动摇之感。闽南传统民居的“三川脊”大屋顶,高低错落,富有节奏感。正脊均为燕尾脊,嵌砌花格,灰塑兽纹,并用不同花饰的抹灰边条,增添屋脊曲线和起翘的造型之美。尤其是垂脊牌头的燕尾造型,在双坡屋顶上舒展对立,与正脊构成六个燕尾,这种追求“以偶为佳”的对称审美观念的创建,在闽南乃至整个福建都是独一无二的。屋面覆盖绿色琉璃瓦,戗脊尾端卷草上扬,山墙上的如意祥云、狮首草龙、书笔花篮等传统纹样构图装饰,寓意深刻。檐口以雕刻牡丹和双龙戏珠纹饰的瓦当、滴水封挂,屋檐下装饰华丽的木雕宫灯垂,更渲染了闽南式大屋顶的美感,营造出民间张灯结彩充满喜气的空间氛围。
群贤楼建筑的艺术性还体现在室内细部装饰上,登上三楼仰望,斗仔与弯枋、通梁与束随、托木与瓜筒等构件,都进行了或多或少美的雕施。同时,槅扇与壁堵、门楣与堵头也一样,以瑞兽花鸟、人物故事等为题材,经过工匠的巧妙加工,或雕琢,式样造型生动活泼,或施色,鎏金彩绘清新自然,可谓画梁雕栋,镶嵌恰处,丰富而多彩。群贤楼建造有度的恢弘规制,装点适宜的靓丽修饰,不但具有外在的形式之美,而且都还有不同的人文内涵,它们是传统艺术中不可或缺的最精彩部分。修缮后的群贤楼,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在“厦大之美,全国之最”的校园里,再现其令人叹为观止的独特魅力与风采!
90年前,陈嘉庚先生选择了厦门岛南端背山面海的演武场地带创办厦门大学,并以他的乡情国思和审美趣味强烈地影响着校舍的建筑,规划布局采用“一”字型或半月型围合式方案,独创新意。他设计与兴建的建筑,始终注重闽南式大屋顶与南洋式屋身的巧妙结合,以斜屋面、绿瓦、拱门、圆柱、连廊为基本特征,形成土洋结合、中西合璧的独特新奇的建筑形态,蕴涵着朴素的中国传统风水观念,体现着因地制宜的建筑构思和多元融合的创新精神。独树一帜的嘉庚建筑,是陈嘉庚先生个人的审美品味与当地能工巧匠智慧碰撞的结晶,是西方南洋建筑与闽南建筑在实践中不断磨合筛选而达成的中西文化结合的成功范例。陈嘉庚先生高瞻远瞩的超然智慧和他那划时代的建筑,著名建筑大师陈从周教授著文盛称“在近代建筑史上有其不可磨灭的地位,今后要定为宝贵文物来保护”。在特定的历史时代建造起来的具有重要的艺术与科学价值的厦门大学嘉庚建筑,即群贤楼群、建南楼群、芙蓉楼群和博学楼等15幢建筑,于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群贤楼是最早建设的厦门大学嘉庚风格楼群建筑之一。这一次之所以进行全面的修缮,是因为去年的出险。2009年3月6日8时37分,因连日下雨,造成群贤楼屋顶前坡琉璃筒瓦板瓦大面积滑落,木架构椽、檩裸露,大量的残砖瓦砾堆积于下檐屋面和散落地面,顶层后坡屋面也出现断裂痕迹,雨水内漏,建筑主体损坏严重。校党政领导立即停止校长办公会议,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责成相关职能部门采取应急处理措施,报请厦门市消防队协助清理砖瓦土头,排除安全隐患。学校成立了由资产与后勤事务管理处、基建处、监察处、审计处和人文学院庄景辉教授、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张建霖教授组成的工作小组,负责群贤楼的修缮工作。为保证群贤楼的安全状况以及不受风雨季的进一步影响,对群贤楼出险现状当即采取用塑料薄膜和油毛毡加盖等一些有效的防护措施。与此同时,遵照有关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规定,即向厦门市文化局文物处报告险情,并希望尽快实施维修。
被朱之文书记尊称为厦门大学“祖厝”的群贤楼的这次修缮工作受到了学校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多次召开群贤楼维修方案专题会议。朱之文书记强调,群贤楼维修工程要科学组织,严格遵照国保单位的文物建筑保护有关法律规定实施,倾心倾力做好“祖厝”的保护修缮工作。按照国家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经多方评估确定,群贤楼修缮工程由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甲级资质) 承担设计,由北京市园林古建工程公司(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一级资质)负责施工。
走过90年的历程,经历近一个世纪的沧桑,群贤楼曾进行过多次的维修,其中比较大的动作有这么几次:
1、1938年5月至1945年8月,抗日期间厦门沦陷,厦门大学被日军占据为“闽南派遣军司令部”,群贤楼及校舍受到极大破坏。1946年,厦门大学复校后,对群贤楼进行彻底整修,并在主楼的北面增建了二层厦楼,使群贤楼建筑呈“⊥”形平面格局。“老五幢”中间的群贤、同安、集美三幢保持“中式的绿色琉璃瓦宫殿式屋面的体式”,两端的囊萤、映雪两座是“全西式的橙黄色庚瓦尖屋面的哥特色的构造形式”;
2、1956年翻修老五幢楼群,由于经费的原因,群贤楼前面中厅部分屋面保留原有绿色琉璃瓦宫殿式大屋顶,两侧翼及集美、同安两楼屋面则作比较大的变动,屋顶改为“二段脊”式,改铺橙色庚瓦屋面,并将木地板改为混凝土结构地板;
3、2001年和2006年,为迎接厦门大学80周年、85周年校庆,对群贤楼等建筑进行了改造装修。
在群贤楼出险现场的实地勘察发现,建筑主楼瓦面除已发生局部滑坡外,还存在不少问题。经过对建筑残损的状况、程度,以及原因进行了细致的探查后,准确地界定和把握了修缮的主要范围:
1、整体屋面进行挑顶维修,更换椽望,加厚木椽,檐头部位增加连檐瓦口稳固瓦当、滴水。在望砖上垫泥(灰)背并铺设一层钢丝网,通过铜丝栓挂底、盖瓦,采用传统掺灰泥瓦瓦,青麻刀灰夹垄、勾缝;
2、对现有糟朽的木构件采用剔除挖补或局部更换、补配、铁件拉接等方式进行维修,梁、檩、枋等木构件及各种雕刻木构件按照原有样式重做油饰、彩画及贴金,对中柱柱头侧移情况进行校正加固;
3、室内墙面除铲抹灰、刷白。原有木门窗检修加固,油饰见新。根据传统做法和样式重新灰塑和彩画山花。外墙面石材清洗,剔补墙缝;
4、依据使用功能完善楼内水电,以及安防设施等。
这次修缮,改变最大的是屋顶。一是主楼屋面因滑坡而进行全面维修;二是两副楼屋顶按照1956年大修前即1946年整修后的式样(以现存照片为依据)恢复大坡顶燕尾脊造型和绿色琉璃瓦屋面。设计是维修工程的前提和基础,主管修缮工程的资产与后勤事务管理处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就整体修缮方案设计,多次举行专家论证会及召开座谈会征询老领导、老教授的建议和意见。经过严格评估、分析论证和维修设计方案的审定,经校长办公会研究,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群贤楼修缮工程于2009年10月正式开始实施。
设计尊重传统风格、施工恪守修旧如旧,是文物建筑维修的基本原则。主楼及其副楼的屋顶,从色彩,从体量,从整个风格,基本上恢复1946年时期的本来面目,正确再现了历史的原貌。施工中努力做到既能排除险情,又能最大限度地保存早期建筑的现存实物,保存原材料和原构件甚至技艺痕迹,把它们留存的历史信息和全部价值真实完整地延续下去。积极引入有经验的地方匠师,让闽南古老优良的传统建筑技艺和地域特色手法,依然延用在修缮中便是一例。始终贯彻文物保护的理念,在施工方法和工艺上,则有所改进和创新,以保证修缮工程的质量。副楼的梁架,在尽量保证原有构件的基础上,增加一道钢结构与原来的旧梁复合作为承重梁,提高承载能力;使用低毒无公害环保型药剂,在现场对更换的木构件进行防虫抗腐喷涂处理,增强使用生命。不得不更新的构件、用料,严格按原形式、规格、颜色补配或专门定做,琉璃瓦、板瓦和瓦当、滴水,就是以旧的实物为样本,经过工厂反复的试验才烧制成功的。显然,“修旧如旧”是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但不是文物保护的目的。就建筑修缮保护工程的目的来说,并非要使群贤楼返老还童,而是要让这座“祖厝”益寿延年。这,才是需要我们努力去做的!
群贤楼维修工程,在设计、施工、监理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精心实施下,圆满完成了修缮工程内容,保证了修缮工程质量。这期间,校党委书记朱之文、校长朱崇实等党政领导十分关心修缮工程,多次到工地检查工作。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副司长许言、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张克贵,以及福建省文物局、厦门市文物处等领导、专家也到现场指导工作。参加群贤楼修缮的工作人员,是用心在做这件事的。他们一丝不苟地工作,也取得了让人赞誉的成果。我豁然从中发现了一种真诚,一种难能可贵的真诚,而在背后支撑着这种真诚的是对陈嘉庚先生的敬仰,对厦门大学的热爱。一切为了修好“祖厝”,朱之文书记把它提升到这么一个高度来认识:“修缮的是群贤楼建筑,传承的是厦门大学历史,弘扬的是嘉庚精神”。是的,被毛泽东主席高度赞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他的个人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已经形成为一种“嘉庚文化”,她深深地影响着厦门大学的历史进展和人文性格。校主陈嘉庚先生创办了厦门大学,作为学校的奠基建筑群贤楼,是厦门大学历史的见证,嘉庚文化的象征。修缮好、保护好“祖厝”,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也有信心把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完好地留给下一代人!
(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庄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