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污水处理资源化,现场交流备受好评


发布时间:2010-04-23      浏览次数:

4月22日,厦门大学举行再生水回用交流会,现场解密如何把污水变成清水。副校长赖虹凯、原厦门市副市长刘成业、杏林湾总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吴志坚、教授级高工原厦门市污水筹建处主任郝松桥、厦门市环保局总工汤晓平、厦门市建设局节水办主任李泉水、厦门市中联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等人出席会议并发言,资产与后勤事务管理处处长陈光主持会议。

节能减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绿色大学、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和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赖虹凯副校长在讲话中指出,水资源有限,节水工作利校利民,高校要做好节水工作,既要运用宣传手段,也要重视技术手段的支持保障作用。与会的专家学者对我校污水处理系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我校依靠科技创新,采取区域分散处理再生水回用的方式,走循环综合利用的路子,为解决厦门市“水体富营养化,山体贫瘠化”的矛盾及园林绿地行道树的需水找到了新途径、树立了新典型、作出了新贡献,是一项成功的示范项目。

据了解,中央电视台《绿色空间》栏目组日前专程来校拍摄节能减排专题。下一步,学校将规划建设第二、三个污水处理厂。

总体概况

厦门大学污水处理系统整体包括文庆湖清淤、排洪排涝工程、中水管道敷设、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处理工程建设等几个环节,项目总投资近2100万元。

文庆湖清淤,即对师生反响强烈的文庆湖常堵常臭、水质不佳的问题进行整治,清除历年沉积的污泥,对流入湖内的污水源进行截流改造,引入洁净水源等,彻底解决湖水“恶臭”。

排洪排涝工程,由排涝主泵站、次泵站及相应的排洪排污管道组成,主泵站位于化学化工学院西侧,次泵站位于明培馆西侧,主要用以海水倒灌校园问题,在暴雨时可对校园进行强制排涝,并对校园污水进行提升处理。

污水及再生水处理工程,位于王清明游泳馆西侧的绿化地内,采用地埋式建设,地面上建成景观绿地,主要处理教学办公科研污水、理工生化实验室污水、宾馆招待所污水、学生教工食堂污水及部分教工学生住宅区生活污水等。推广使用再生水和城市污水回用是“节水型城市”的要求之一,也是污染物减排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该项目是整个污水处理系统建设的重点。处理后达标的再生水通过变频加压泵组加压送入校园现有的建筑中水管网并全部回用于校区冲厕及绿化、冲洒道路以及芙蓉湖、文庆湖景观水体的补水,能够加速水循环,改变学校污水直接排放的现状,减少对周边海域水质污染,强化学校景观水及绿化品质。

揭密:变废为宝如何演变?

据再生水项目总包方厦门中联环环保工程公司介绍,项目采用国家发明专利-再生水连续微滤处理技术。“变废为宝”整个过程的关键是依靠微生物,它把污水中的有机物作为自身所需的“食物”,通过新陈代谢作用,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污水中的氮也通过微生物作用分解为氮气,散发到空气中,回归自然。然后,再将剩下的污泥排掉,将水中的磷去除,再经过膜过滤,进一步去除污水中的色度、胶体物和悬浮物,然后经过紫外线消毒,破坏细菌和病毒体内结构,使其立即死亡或丧失繁殖能力,最终获得再生水,回用于绿化、景观补水和道路冲洒等。

效益:年省近200万排污费

据悉,厦大每天排放各类用水6000吨。由于演武路的市政配套设施尚不完善,厦大的污水除部分通过化工厂旁的市政污水泵站排放外,大量的污水仍流入西大门排洪沟,造成海滨污染。为此,学校每年必须支付超标排污费近200万元。

此次校本部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全面完工,系统正式运行后,每天可处理3000吨左右污水,产生约2000吨中水,并全部回收利用,真正实现污水零排放。这将为厦门大学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预计可为学校节水60多万吨/年,免缴超标排污费193万元/年。

前景:从社区到区域都适用

厦门市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办公室主任李泉水说,由于海岛城市的地理局限性,分散处理污水、循环回用是厦门市发展的方向,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努力推广。据介绍,污水的分散处理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方便对再生水的利用。就地处理、就地回用,将大大提高对再生水的利用率。

此外,除了高等院校,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还可以应用到居民区、公共建筑区、商业区、社区等相对来说流量小的、或者不能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系统的区域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