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全国高校节水工作经验展评会上,我校因节水减排工作成绩显著,被评为“全国高校节水工作示范校园”。这是高校在节水方面的最高奖项,我校也是福建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近年来,学校十分重视节约型校园的创建,作为用水“大户”的厦大,节约用水并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化作实际行动,列入学校重要工作来抓,融入到师生的工作和生活中去。
目前,我校每年自来水用水量约240万吨,主要是学生生活用水,教职工宿舍生活用水,教学实验用水,行政办公楼用水,公共用水及绿化用水等。2003年以前,学校由于历史悠久,原有的地下供水管网缺乏统一规划、分布不合理,旧管均为铸铁管,老化严重,存在严重的渗漏现象,水资源漏失达18%左右,用水器具也多为传统老式设备。水网改造工程实施之前,我校年用水量曾达到421.32万吨的历史高峰。
管理宣传技改三位一体
早在1997年,学校就成立了节能领导小组,出台《厦门大学水电有偿使用管理办法》等制度。学校还积极开展水平衡测试工作,找出地下管漏点并及时修复。仅此一项,每年就节约10万吨左右自来水。厦门地区常年雨量充沛,厦大水库成了天然蓄水池。2003年实施水网改造时保留了原有的旧供水系统,用作绿化、清洗用水的专用管网,把凌云水库蓄水用于校园绿化用水、道路冲洗、公共厕所冲洗和芙蓉湖补水,每年可节省水资源10多万吨,为学校节约30多万元水费支出。
校园节水,在校大学生理所当然是主力。学校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营造建设节能校园的良好氛围。除了节水职能部门专职人员日常巡查外,资产处还组建了以学生为主的校园节能督察队,队员们利用课余时间对学校公共区域的用水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发现“跑、冒、滴、漏”现象及时报告,并将每月的检查情况记录,进行分析。
向科技改造要效益,是学校节水措施的“重头戏”。2003年起,学校筹集1600万元对全校地下供水旧管网和相关设备设施进行更新改造。不仅改造了水泵房的变频加压系统、对二次供水蓄水池内壁加贴瓷砖,还采用更环保的PE塑料管更新供水主干管道,并对教职工住宅楼水表出户及旧进水管改造,大大减少地下管网的漏水现象。学校还先后投入100多万元对全校学生宿舍和校园公共卫生间的供水设备进行节水改造,安装了延时自闭、红外感应式和陶瓷阀芯快开式节水型龙头,推广使用红外感应、延时冲水装置的便器系统。2006年,学校统一在公共浴室安装了IC卡智能淋浴系统,实施用水计量收费,达到合理用水、节约用水。
通过几年的扎实工作,全校逐步形成了良好的节水风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2000年的年用水量相比,在用水人数不断增加的情况下,7年间学校共节水603.1万吨,按当年水价计算,节省水费1200万元。
惜水护水节水任重道远
被评为全国高校节水工作示范校园,对于我校的节水工作者而言,是肯定更是一种鞭策。眼下,他们又把精力投入到雨水污水分流排放工程、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回用工程。
据悉,雨水污水分流排放工程由三部分组成。学校计划将凌云水库、芙蓉湖和化学湖三大水系连通,引凌云水库和芙蓉湖的水冲刷更新化学湖,让化学湖的水流动起来,改善水质。学校还将结合一条街的拆迁与地下车库的建设,计划在地下车库与思明南路间建设一条截洪管,将厦大凌峰、西山、南普陀和五老峰的雨水均匀截流,排入演武路的市政排洪沟。教学办公实验区、招待所宾馆、食堂餐厅、学生宿舍和部分教工住宅的雨污合流管将进行改造。此外,学校还将建设一个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回用泵站。
据资产处介绍,这些改造工程能够有效地分流雨水和污水,为将来的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回用工程创造良好的条件,也为防潮排涝工程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建设污水处理,实现污染零排放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因此这些工程经费基本依靠教育部和厦门市政府财政支持。根据资产处的测算,这两项工程投入使用后,每年可节省排污费近200万元。
生命之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实,节约用水有时就是我们的一个小动作,用盆子盛水洗菜,一顿饭可节水5升;用洗衣盆洗、漂衣服,比开着水龙头节省水8升;洗澡时关闭水龙头擦香皂,每次洗澡可节水30升……节约用水,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崇高美德,更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资产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能与相关的学生社团合作,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更多的学生成为宣传水知识、传播水文化、倡导节水行动的一道风景,成为和谐校园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宣传部 郑 莉)